站内搜索:

“线上课堂教学+线下集体备课” 筑牢教学质量生命线

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育教学

“线上课堂教学+线下集体备课” 筑牢教学质量生命线

* 发表时间 : 2020年04月23日 * 浏览 : 2579

为反思总结十周以来线上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实践中进行“问题即课题,过程即研究,解决即成果”教学行动研究,4月21日,泰安实验中学、泰山崇远学校召开了主题为“总结、反思、学习、提高”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讨会。校长王冲,副校长姜士勇、陈佳敏、张茂银,泰山崇远学校金彬校长出席会议。

     王冲校长指出,自2月10日线上教学以来,泰安实验中学的老师们在年级管理团队的带领下,在各自的岗位上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总结了许多优秀经验,展现了实中教师的学习能力、合作意识与奉献精神,为促进下阶段工作再上新的台阶,还应做到以下几点: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用心动脑,积极探索,提高线上教学质量,为学生线上学习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有力的保障。做实做细集体备课。认真贯彻落实《教学规范38条》中关于集体备课的规定。备课组每天都要进行课时集体备课,每周至少安排两个“半天无课日”,进行单元备课。备课时要确立清晰的学习目标与重难点,坚持问题引领、任务驱动,精心设计学习活动。科学设计课堂学习设计。要遵循“导学疑用”课堂结构进行学习设计,充分发挥备课组集体智慧,提前设计、发放,确保上课时学生手中有纸质的学习材料,这是学生学习最有效的路径、最基本的保障。用心上好每一节直播课。把知识的引领变为问题的引导,把叙述式讲授方式变为问题驱动式授课方式,通过精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做到“问得好就是学得好”,达成学习目标。同时重视课前微德育,做好课堂内容小结,布置高质量的课下作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下预习、复习网络资源。发挥学习评价的作用。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力支撑,也是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有效反馈。要通过即学即用、当堂检测、课下作业、周测、月考等形式,层层递进地检测学生学习效果。让反思成为习惯。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随时随地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提炼,这将对教师进步与学科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强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拉近师生距离,使亲情化教育落到实处。持续推进视频家访和导师制活动,陪伴学生成长。王冲校长强调,把常规做到极致就是创新,线上教学对每位老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用心动脑,积极思考,不畏困难,就会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亮点,在教学道路上更迈进一步。
 
 
     研讨会上,高一英语组与高二化学组进行了集体备课展示。在备课组长的主持下,集备井然有序,气氛热烈地进行。首先,备课组长对本周的教学内容、计划进行细致地安排和解读。主备人展示初备成果后,全组教师根据自己的初备手稿,结合学生课下疑问,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共同探讨教学方法。最终按照“导学疑用”的生本课堂教学策略,设计出了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环节流畅、形式多元的课堂学习设计。

集备点评环节中,陈佳敏副校长带领老师们再次学习了《教学规范38条》中有关集体备课的9条规范。强调目标设计要重难点突出,题目设计要引领巧妙,以问题驱动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巩固练习题设计、重视当堂检测等要求。
     高二英语组组长方方肯定了主备人许欢老师整合资源,紧贴教材,目标明确的初备成果,以及高一英语组有广度有深度,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和畅所欲言的集备氛围。
     高一化学组组长王道亮对化学组集备进行了总结梳理,逐层深入教学设计。同时提出了理科教学要链接高考,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加强定时训练等建议。
     集备展示后,高二语文组组长王振红进行直播课展示。王老师紧紧扣住语文核心素养,深挖教材,巧妙设计,贴近生活,紧跟时事的情境,以娴熟的线上教学技艺,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有效的课堂训练带领学生学习得体地运用语言,为全校教师带来一堂高水平的直播课。


老师们在各自办公室或教室观看直播课


姜士勇副校长在评课环节提到,王老师充分的准备及扎实的基本功让枯燥的知识点变得十分生动。整堂课环节清晰紧凑,层次清楚,节奏和谐;讲练结合,习题紧扣高考,典型有趣;注重方法点拨,归纳总结及时;学生反馈积极,师生互动活跃。


姜士勇副校长评课


张茂银副校长用“美、精、高、爱、结、练、实”七个字点评王老师的公开课,肯定了本堂课准备精细,讲解精当,贴近现实,紧跟高考,关注学生,总结及时,落实到位等亮点。同时也提出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自由发挥空间的建议。


张茂银副校长评课


高一语文组组长瞿广红认为,这堂直播课引例与热点素材丰富,教学目标环环相扣,重点突出,能够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分层设计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导学疑用”的生本课堂教学策略。


瞿广红老师评课


回顾反思


     边教学、边总结、边反思是泰安实验中学线上教学的工作常态,本次研讨会也设计了问卷反馈、反思研讨环节,确保老师们能够掌握线上教学整体情况,集思广益,总结经验,改进不足。课程教学中心主任董伟对线上教学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反馈。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普遍对线上教学情况反映较好,教师按时上课率、上课仪式感、课堂与学生互动次数等指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课前微德育、线上教学“七步学习法”、课后辅导答疑都收获学生好评。但是,也要注意到学生对已经进入第十一周的线上教学适应程度不同。30%左右的学生非常适应线上教学,且能够利用线上教学自主性大、效率高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48%左右的学生期望尽快开学,但是线上学习也能坚持,不会导致成绩下滑;15%左右的学生非常不适应线上教学,自控力差,成绩在不断下滑,迫切需要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及时跟进谈心、疏导。精确的问卷结果反映了学生对线上教学的满意度与接受度,也为线上教学的不断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董伟主任做问卷反馈


     线上教学经验研讨以大学科组为单位进行,各组教师都表现出高度的热情,积极总结集体备课与直播课展示中值得学习借鉴之处,畅谈线上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及遇到的困惑。老师们互相学习、交流,凝聚集体智慧,解决教学问题。


各学科组在教室进行教学研讨


经验共享


     为充分发掘优秀备课组线上教学的经验方法,使老师们有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平台,下午,高二数学组组长吕红梅、高一语文组组长瞿广红作为优秀备课组代表,就集体备课、主题教研、作业设计、培优补弱等方面进行经验交流。高二数学组在反思与学习中不断前行,尽心尽力,力求尽善尽美。他们在集体备课中研讨学生学情与教材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坚持每晚直播答疑,定期对学生进行视频家访。他们群策群力,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立足常规工作,重视集体研讨,扎实、合作是他们最大的闪光点。

高一语文备课组的分享以“教学在云端,关怀在心里”为中心展开,介绍了本组线上教学以来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交流的灵活备课形式,注重群文阅读与自主生成的多元化上课方式以及主动交流,尊重差异的个性化作业检查模式。同时确定了扎实推进线上教学进度,利用线上优势,梳理2020年热点素材的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教研组组长郭敏以“十里书香路,秉信仰前行”开篇,通过“勤于学习、严于认真、乐于尝试、敢于创新、学会感恩”五环节分享了线上教学工作以来初中语文组的所做出的努力和经验收获。分享中提出语文组敢于迎接线上教学的挑战,教学中以导学疑用为基础,研讨出符合初中语文教学的模式和理念并运用到课堂中,另外也坚持督促学生每日阅读,做到了阅读日常化、多样化,同时以生活为契机,传统文化为抓手,布置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创新作业,发散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线上教学催生了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师生借助网络实现云端“相见”,这也给班级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进一步强化班级管理,共同探索有效的线上教学居家学习管理办法,优秀班主任在研讨会上带来班级管理经验介绍。高二王光强老师围绕“线上线下,家校协力”这一主题

 从“定班规、定抓手、勤反馈、勤沟通”几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班级管理经验:制定细致的线上学习一日常规;引导家长树立高三意识,让家长助力线上教学;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班级管理中学习小组的作用,重视同学间的相互激励。每日、每周进行在线学习情况反馈,定期与家长交流,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助力学生成长。
     高一刘超老师介绍了她的班级云管理小秘笈。比如,通过开展极具特色的主题班会,发挥班委的榜样带动作用,营造无形的班级凝聚力和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全面落实日常管理,加强与任课老师沟通。通过播放励志视频,收集身边的榜样故事,居家学习方法分享等方法鼓舞士气,稳定军心。经验分享过程中,刘超老师还展示了学生们发音标准,满怀温情的英文朗诵视频。


     崇远刘田老师从云端日常、品味成长、以身作则、思维碰撞四个方面介绍了她乐在其中的云端管理。通过加强教师团队、小组团队、家长团队之间的沟通与配合,既保障了学生居家学习一日常规的践行,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此外,刘田老师还通过录制班级抗疫版视频“为了谁”,极大的加强了班级线上凝聚力。为了孩子们的诗和远方,她怀着一颗爱心 、匠心、 感恩的心,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着。


刘田老师班级管理经验分享

荣誉表彰


     在研讨会最后,课程教学中心主任董伟宣读了学校于3月16—20日进行的线上教学优质课比赛结果,校长王冲,副校长姜士勇、陈佳敏、张茂银和学生发展中心主任金彬一起为获奖老师颁奖。校长王冲为本次校级公开课执教人王振红老师颁奖。
 
 

此次研讨会为做好“线上课堂教学+线下集体备课”提供了新思路。全体教师表示,一定会把这次研讨成果转化为提升专业水平的良好契机,优化教学方式,构建高效课堂,全力以赴为学生线上学习提供优质服务,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